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书写宁夏文物保护利用新篇章
发布时间: 2022-06-21       点击数:4555

宁夏地处北方草原与黄土高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过渡地带,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形成并留下了以岩画、长城、引黄古灌区灌溉工程遗产等颇具地域特色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宁夏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传承着宁夏多样性和兼容性的地域文化。

为了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多年来,宁夏文物工作者不断增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文物事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夯实基础  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扎实推进

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夯实基础是关键。

颁布实施岩画保护条例、长城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出台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文物保护区域评估工作规程(试行)等管理制度,博物馆教育教学、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消防安全执法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出台,编制实施《宁夏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制定《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编制完成3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的实施,持续为宁夏文物保护利用“保驾护航”,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迈进。

长城资源调查

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力量,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内设机构进行优化调整,将文物保护处更名为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增设革命文物与博物馆处。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制规模由目前的45名增加到90名以上,2021年增加20名,“十四五”期间将全部增加到位。整合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和岩画研究中心,强化文物保护和研究职能,核定事业编制20名。市县文旅部门均加挂文物局牌子,设置文物保护内设机构,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人员力量。文物大市、大县单独设置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市级人员编制不少于10名,县级不少于6名。文物保护利用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经过多年努力,宁夏文物保护合力日渐形成,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抓、文物部门管理、相关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机制。保护性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实施的贺兰山岩画防洪、须弥山石窟水害治理等一批保护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加强文物保护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治理,促进文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与人民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考古研究  历史文化内涵挖掘阐释成绩斐然

考古研究工作不断拓展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丰富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宁夏历来十分重视考古研究工作,近些年,考古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果。

水洞沟遗址考古发掘

姚河塬商周遗址发掘现场

姚河源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尤其令人瞩目。

姚河塬遗址位于宁夏固原市彭阳县,自2017年5月调查发现以来,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多家单位对其连续开展发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确认遗址为一座西周时期封国都邑城址,发现城墙、壕沟、墓葬区、铸铜作坊区、宫殿区等遗迹。经过连续几年的发掘,截至2020年,该遗址已完成主墓地和铸铜作坊区部分区域的发掘工作。铸铜作坊区的发掘,是目前已知最西北的铸铜作坊,也是西周铸铜业中心与边缘对比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它的发掘将有助于深入研究西周铸铜技术体系及铸铜业。

据考古发掘人员介绍,姚河塬遗址是首次在西北地区发现的西周诸侯国都邑城址,文献从没有记载过,这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城址,包括宫殿区、制陶作坊区、铸铜作坊区、城墙、甲骨文以及高等级的大墓,在目前已发现的西周遗址中非常罕见。

“该遗址的考古发掘对了解西周的政治格局、周王朝与西北边陲地区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这一研究课题的实施,将极大拓展中国早期文明的综合研究,同时对深化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过程与格局、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走向深入产生积极影响。”相关专家介绍。

基于姚河塬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的意义,该遗址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考古新发现。

姚河塬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是宁夏近些年考古研究工作的生动注脚。多年来,宁夏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持续推进灵武水洞沟遗址、隆德周家嘴头遗址、盐池张家场城址等考古发掘项目,开展罗山地区和六盘山西麓考古调查,启动实施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考古发掘项目,水洞沟遗址和西夏陵成功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须弥山石窟考古报告·圆光寺区》被誉为国内探索数字化技术介入条件下石窟寺考古组织实施和报告编写方法论的范例。在盐池县张家场古城遗址建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盐池基地暨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盐池工作站,为进一步提升考古学研究、科研实践等方面能力创造良好条件。

须弥山石窟景区

完善机制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明显提升

为进一步提升宁夏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宁夏实施了一系列举措。

深入推进文物保护区域评估改革。制定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区域评估工作规程(试行)》,重点加强对各类园区、开发区管理部门申请文物保护区域评估的对口业务指导,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区域评估改革,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

推动文物保护“两线”纳入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联合自然资源部门推动宁夏3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35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纳入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实现“一张图”管理,目前项目进入收尾,已完成全部数据采集、处理和录入工作。

实施长城本体加固保护项目

宁夏密集分布着多个朝代的长城,素有“中国长城博物馆”之称。在历史的纵轴上,自战国时期开始,秦、汉、隋、明等各个朝代都曾在这里就地取土,夯筑长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无言的印记。

长城多在荒郊野外,如何保护好它们,不但需要政策保障,更需要具体的人力与财力的支持,长城保护员便是众多举措中的一种,不仅让民众参与文物保护还为宁夏长城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步入花甲的贺文希是同心县下马关镇陈儿庄村村民,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长城保护员,负责看护同心县境内近10公里的明长城遗址。

2015年,在长城脚下生活了一辈子的贺文希,被同心文物管理所聘为长城保护员。尽管每月只有400元“长城保护员补助”,但贺文希依然乐此不疲。他的足迹遍布了这里的每一座烽火台,他一次次踏上山路,劝走放羊倌,赶跑偷砖贼,制止游客乱刻乱画,让掉落的砖块重新归位,捡拾散落的垃圾,兢兢业业守护着长城的每块砖、每寸土。

据介绍,目前宁夏注册的长城保护员有104名,除了聘任村民为长城保护员,宁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宁夏号召社会各界力量通过不可移动文物认养和出资修缮、文物捐赠、文物交流合作、博物馆公共服务、文创产品开发、文物看护巡查、文博志愿服务等多种渠道广泛参与文物保护,不断提高公众参与度,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据统计,宁夏先后有18家单位、企业和82名个人捐赠长城认领保护经费42.44万元,认领保护长城3710米,非国有博物馆创设13家,接受社会捐赠文物、藏品及抗疫实物达到3000余件套,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文物创意产品设计,征集作品400余件,29件作品获文物旅游创意大赛奖励。同时,举办小小讲解员、长城守护者等志愿服务活动,每年参与志愿者达5000人次,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以来,群众累计提供举报线索20余条,为打击文物犯罪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为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助力乡村振兴,宁夏实施长征遗址文化线路普查,进行同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旧址、西吉将台堡等革命文物加固保护维修工程,对年事已高的10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20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技艺进行数字化记录,在精准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合理利用  博物馆改革发展不断推进

走进固原市第六中学针对八年级学生开展“保护中华巨龙,弘扬民族精神”的长城知识主题宣讲,在“千年固原 丝路华章”“隐形将军韩练成”“六盘山上红旗展——固原革命历史图片展”等宣传展板前为观众做讲解,在博物馆广场展示文创产品“鎏金银壶”和“玻璃碗”,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固原博物馆正在用实际行动分享博物馆发展成果。

近年来,宁夏不断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大力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目前已建成各类博物馆75座,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2家,国家二级博物馆4家,国家三级博物馆5家,初步形成了以国家一级博物馆和重点行业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发展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发展目标。据悉,2021年,宁夏全区博物馆引进推出展览55个,免费接待观众160万人次。

开展文博六进活动

同时,依托革命文物和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考古现场等丰富的资源,宁夏推出“博物馆之夜”“考古开放日”“红色线路游”“文物研学游”等文物旅游融合项目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博物馆游、文物研学游、考古体验游等正在成为公众旅游消费的新方式。推进宁夏博物馆、固原博物馆文物创意产品试点,开发文化文物创意产品,并不断深化与科研院校及文化创意企业交流合作,为文创产品设计和开发提供智力支持,开发了一批有特色、有潜力、有市场的文化创意产品。

为进一步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坚持以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工程为重点,将宁夏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盐池文旅融合区、长征重点旅游线路等纳入国家规划,32个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争取资金9.4亿元,配套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充分发挥文化遗产资源在推动乡村振兴、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截至目前,累计实施相关项目31个。

此外,宁夏积极推进西夏陵申遗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完成西夏陵9座帝王陵和40座陪葬墓的本体保护修缮和安全防范工程,西夏博物馆完成搬迁新建,环境整治和恢复面积达7.5平方公里,深入开展西夏陵突出普遍价值研究,西夏陵2017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积极组织指导各市、县(区)申报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结合庆祝建党百年,基于革命遗址遗迹、革命纪念馆、纪念园、博物馆,遴选推出22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把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休闲养生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融合起来,实现红色旅游带动周边乡村振兴。

下一步,宁夏将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文物资源管理和文物安全工作、扎实做好重要文物系统性保护利用、提升考古工作能力和研究水平、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深化博物馆改革发展、推动科技赋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文物活化展示利用、切实加强文物人才队伍建设,不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书写宁夏文物保护利用新篇章。

(李瑞)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技术支持:百恒网络
版权所有: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 赣ICP备16008992号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49号

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门票预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