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古研究成果显示,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针状金属物被确认为最早的采用炒钢技术制作的医用毫针,是西汉时期医疗器具在材料和形制上嬗变的直接证据,对研究中国针灸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这组医针出土于刘贺墓主棺内棺头箱贴金银釦漆盒(M1∶1878-1)内的玉管中。主棺是刘贺墓的埋葬主体与礼仪核心,其内棺头箱部位出土的器物应是墓主人生前珍视或贴身使用的。漆木盒(M1∶1878-1)(图一)虽然变形严重,但可辨识出器表贴有大量动物纹金箔片,箍有银釦数道。盒顶中部有一铜质封泥匣,说明盒内器物极受珍视,平时封缄,用时开封,惜因受压与水浸,封泥不存。盒内的玉管制造精细,极为袖珍,便于随身携带。上述迹象表明,玉管内的针状金属物极为珍贵。
(图一)
玉管(图二)为白玉质,受沁较重,整体形制为圆管状,两端截面近五边形,中部截面近圆形,出土时已残断为三截。外径6.75~6.85、内径3.2~3.3、总长98.75毫米。
(图二)
在后续文物保护过程中,于玉管内发现数枚针状金属物。因玉管残断并受墓内、棺内埋藏环境影响,针状物发现时已残断为多截,锈蚀严重,保存状况较差。在玉管的某一截断面近距观察,可见露出断面的针状物至少有5枚,其中1枚可抽出,此外仍有数枚残断在玉管内(图三)。在玉管的某一顶端近距观察,可见针状物保存状况较好,数量应远大于5枚(图四)。玉管内与针状物表面附着大量污染物,从中可以辨识出泥化的纺织物。据此推测,数枚针状物可能是包裹于织物中再塞入玉管的,这样既卫生,又方便拿取,还不易掉出。
(图三)
(图四)
为最大限度保证文物安全,研究人员未将针状物全部取出,仅以某段玉管残件和在文保清理过程中从玉管断处掉落的针状物残件为样本进行科学检测分析,发现其为锻造的炒钢制品,截面直径仅为0.3至0.5毫米(图五)。其直径较一般实用针(如缝衣针等)纤细,可见用途特殊,而且,在同一漆盒内出土有推测用于取用药物的量匙等医疗用具。据此推测,刘贺墓出土的这组针状物为医疗用具,即用于针刺的医针。依现行针灸针的国家标准(GB2024-2016),针体直径应在 0.12~0.25、0.25~0.50、0.50~0.80毫米之间。海昏侯墓出土针灸针的针体中段直径在0.3~0.5毫米之间,粗细程度与现今通行的针灸专用针接近。
(图五)
综上所述,海昏侯刘贺墓出土医针是西汉时期钢铁冶金史、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重要实物证据。至迟于西汉时期,炒钢技术已应用于中医针灸,这表明了当时中医针灸疗法的进步。
来源:新华社、《文物》2025年第6期、《中国针灸》2025年第6期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