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
当我们致敬现代医者时
不妨将目光投向2000多年前的汉代
从一件看似寻常的漆盘里
解锁汉代医生的“神器”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医工”漆盘
汉代医疗器具里
藏着海昏侯的“药方”
在海昏侯刘贺墓的众多出土文物里
有一件“医工”漆盘堪称“顶流”
它的内底用漆写着“医工五叶汤”五个字
别看字不多
每一个都藏着汉代医学的“密码”
这五个字怎么理解?
一一来看↓
医工
在古代,医者通称为“医工”“医匠”
而汉代诸侯王国主管医务的官
更被称为“医工长”
可见“医工”两字已经说明了
这件漆盘的归属
五
其中的“五”是器物的计数编号
类似现在的产品序列号
叶汤
“叶汤”则来自中医“养生汤家族”
汉代中医将汤药
分为“根汤、茎汤、花汤、叶汤、果汤”
叶汤正是专门以植物叶片入药的养生方剂
因此,这件漆盘很可能是
盛放此类汤药的专用器具
海昏侯也有“健康焦虑”?
一站式解锁刘贺的“养生秘籍”
除了“叶汤”
海昏侯刘贺还有哪些“养生秘籍”?
别急,出土文物带你揭秘↓
地黄炮制品
刘贺墓中出土一件漆盒
里面有类似冬虫夏草的植物遗存
经鉴定分析
确认是中药地黄炮制品
这也是迄今为止
发现年代最早的中药炮制品实物
医针
除了中药
刘贺墓中还出土了一组医针
这组医针出土于刘贺墓
内棺贴金漆木盒内的玉管中
受埋藏环境影响
发现时已断为多截,锈蚀严重
从玉管断面可见至少5枚针状物
表面附着物中
可辨识出泥化的纺织物
专家推测
这些针状物或是包裹于织物中
再塞入玉管
这样既卫生又方便拿取
专家以针状物残件为样本进行检测分析
发现其为锻造的炒钢制品
截面直径仅为0.3~0.5毫米
炒钢是将生铁放入高炉中并不断搅拌,利用空气中的氧把生铁中所含的碳消耗掉从而得到钢。
据同墓出土的“九针具一”签牌
可确认此针为传世医经文献中
“九针”的一种
是非常明确的医用器具
《黄帝内经·灵枢》中将当时所用的金属针具按形制和功能总结为“九针”,并对每种针的尺寸、形状和功能进行了概括,这也是我国首次对医疗针具进行的系统、理论化描述的文献。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这组医针
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钢制医用毫针
也是西汉时期钢铁冶金史
和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重要实物证据
海昏侯刘贺的“病历本”
从史书到考古的实锤证据
《汉书》记载
刘贺“疾痿,行动不便”
有人认为,这种症状疑似中风或者风湿病
那么现代医学怎么看刘贺的病呢?
从出土文物来看
地黄炮制品和刘贺的“痿”疾能对应上
说明当时的医工
已经在针对他的病症用药物治疗了
而医针的出土也说明
针灸可能是治疗他疾病的方法之一
结合史书和文物研究
现代医学推测
刘贺可能不止一种病
考古人员曾提取了
刘贺的骨头碎片和一枚完整的牙齿样本
2016年开始对其进行DNA测试
但是由于刘贺遗骨保存条件差
DNA提取失败
然而在海昏侯墓出土的数千枚竹简木牍中
不少属于“方技”类
里面有很多医方
待专家逐一解读后
或许能揭开更多刘贺身体状况的秘密
小小的“医工”漆盘
串联起跨越千年的时光
让我们得以窥探汉代中医的智慧
领略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武慧锋
文案丨荣梦岩
视觉丨李承章
技术丨蔡子旭
审校丨郭琪红 肖大贵
统筹丨刘莹 戴广宇
特别鸣谢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 总台江西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
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