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江西人民出版社“玉润古今:中国汉代海昏侯国玉器和古埃及金字塔的对话——《美玉海昏:刘贺墓园出土玉器》新书发布会”在2025上海书展主会场上海展览中心举行。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馆长、本书作者彭明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古代东方文明研究所所长、“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首席策展人颜海英,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埃及中心负责人、中埃萨卡拉联合考古项目中方队长、“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策展人薛江,江西人民出版社副社长黄心刚,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顾问王醴颉等,以及媒体记者、读者近百人参与发布会。
黄心刚介绍了本书的出版情况。他表示,《美玉海昏:刘贺墓园出土玉器》历时三年打磨,通过严谨考证、通俗解读,让文物走出博物馆、走近大众,成为让读者了解中国历史、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桥梁。本次发布会同步开启汉代玉器与古埃及金字塔文明的跨越时空对话。二者虽表达方式不同,却在对“永恒”的追寻和“美”的创造上有惊人默契。希望这样的对话,能让读者不仅读懂“中国的玉”,更在世界文明的坐标系中,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共通性。他表示此次活动意义重大:一是实现文明互鉴,展现人类文明共同追求;二是创新学术普及,让考古成果走进大众视野;三是表达文化自信,让中国故事在世界坐标系中更具分量。
活动中,彭明瀚博士、颜海英教授、薛江老师三位深耕中西古文明研究的学者,共同围绕“西汉美玉与古埃及文明”展开深度对话,多维度探讨两大古文明的共性与差异。
在海昏侯墓玉器价值方面,彭明瀚博士指出,墓中出土的西汉玉器堪称玉雕巅峰,“刘贺”私印用新疆和田籽料,印证丝绸之路物质交流;精湛的透雕、高浮雕技艺及带皮保存的玉器,反映汉代“玩玉”最高水平。书中收录的外来材质,体现丝路多元文化交融。
关于文明对“珍贵材质”与“永恒性”的追求,颜海英教授认为,古埃及对黄金、石材的使用与中国对玉的推崇逻辑相似,同属农业文明,均追求天人合一与永恒,但古埃及重神圣时空仪式展演,而中国更重个人与神沟通。薛江老师补充,二者作为大河流域农耕文明,都以物质媒介追求永恒,中国以玉承载秩序与生命期盼,古埃及用石材构建永恒世界。
在“物质载体与精神信仰”关联的共性上,三位学者认为,两大文明均依托农耕文明基础,借石头类媒介追求生命意义与永生。同时,因自然环境差异,古埃及神人关系和谐却因挑战不足走向衰落,中华文明在挑战中激发潜力,精神文明达更高高度。此外,对美与礼乐文化的追求也是重要共性,汉墓美玉与埃及铜镜虽器物不同,均承载对未知世界与永恒的探索。
围绕如何让大众触摸文明“软实力”,彭明瀚博士以玉器展示先民对美与永恒的追求;颜海英教授以铜镜为例解析信仰载体差异,强调依托联合考古、展览和书籍形成知识传播闭环;薛江老师介绍中国考古队在埃及的项目,通过数字化、多语言报告助力文明普及,此次展览精选未发表文物引发关注,为文明互鉴和区域研究提供助力,未来将有更多合作。
本次活动的举办,不仅让更多人关注到海昏侯国遗址及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宝藏,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玉器研究成果走向大众,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促进不同文明间相互交流、借鉴与启发。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