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大局 融合发展 创新模式 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扎实推进
发布时间: 2022-05-25       点击数:4281

“一年多来,在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的悉心关怀下,北京市海淀区高度重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紧密围绕‘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突出‘一村三山五园’,突出文物与城市更新、科技创新、旅游教育融合发展,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示范区创建工作进入全面提速的新阶段。”近日,北京市海淀区文物局局长陈静在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工作推进会上介绍。

据了解,2020年9月,海淀区三山五园作为北京市代表入选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标志着海淀区文物事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2021年3月,国家文物局批复了《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包括9大类创建任务,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三山五园地区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精准对接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的保护重点和空间结构,探索文物事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目标一致、全面兼容,努力实现文物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多规合一。到2023年,将示范区建设成为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典范区。

海淀区治理后的北长河

“2021年,根据北京市委编办批复,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加挂北京市海淀区文物局牌子,并成立新的文物科室,增加相应编制,这是北京市加强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举措。”陈静说,同时,通过事业单位编制调剂的方式,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心内部增设考古研究部,以健全考古研究工作机制与流程,培养考古专业人员,建立出土文物保管及收藏机构,制定文物安全措施,更好地完成配合基建考古工作,海淀区文物考古研究从无到有,实现新的跨越。

科技创新能力是海淀区的突出优势,在示范区建设中将实施最具海淀识别度的“文物+科技”创新亮点工程——将文物保护综合管理系统嵌入城市大脑工作,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到文物保护的各个环节,基于实时动态数据实现文物管理事件的AI闭环管理,通过调取实时文物图像,对文物发生的失火、位移、坍塌、人员靠近等都可以做到及时发现,立即处理;通过与区公安分局、消防支队、城市管理等部门有效联动,实现对文物从发现预警、到巡查处置、再到确认归档的全流程闭环管理;通过实时感知、主动研判、及时通知、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计划,极大提高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从而达到对文物巡查的智能化,实现文物保护的“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经过120余次实地踏勘,已确定40处重要文物点位年内进场施工,力争在技防措施上尽快补齐短板,取得成效。” 陈静表示。

组建一支扎实可靠的文物安全巡查员队伍,也是示范区建设的重点。“计划在全区建立一支专业高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基层文物安全巡查员队伍,形成全域文物安全末端保护‘最后一公里’的屏障,把区和街镇文物安全的主体责任落实到位。”陈静介绍,目前已实地踏勘200多个点位,进行交通时间、巡查时间等测算,为基础材料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撑。邀请专家进行田野调查、组织专家评审、街镇座谈等,不断完善和优化各项方案。预计首批巡查员将于2022年9月前经过培训正式上岗,逐步壮大基层文物保护队伍。

据了解,为全面掌握海淀区文物资源情况,总体评价文物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海淀区将开展全域文物资源调查及现状评估,并建立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工农业遗产、水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在内的海淀区文物资源总目录,完成328处不可移动文物三普复核,同时采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对区级及以下文物开展高标准、全方位、深层次的专项调查,以及涵盖文物本体、周边环境、展示利用等全面、翔实的保护状况评估,健全海淀区系统、高效的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体系。

融入大局,融合发展,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也将助力海淀区全面建设。 

依托《“水清岸绿”行动计划(2020—2025年)》,海淀区以金河、万泉河为轴,建设玉泉山片区和圆明园片区两个水网循环系统,力争恢复自然生态的河湖水网,传播三山五园历史水文化内涵。

圆明园将重点围绕“百年梦圆马首铜像回归”主题展及圆明园特色IP元素设计生产20余款文创产品。颐和园博物馆2021年正式挂牌成立,已初步形成皇家园林博物馆与高校博物馆交相辉映的三山五园地区博物馆群。

海淀区红色底蕴深厚,有44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以香山革命纪念地为核心,大力打造“建立新中国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片区”,成为北京市三大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淀区还将发挥高校和研究院所众多、智力资源富集的优势,搭建开放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平台“三山五园研究基地”,聚焦三山五园研究和文化传播,整合各方资源,更好地聚合三山五园地区考古、历史、地理、建筑、园林、艺术、文化内涵挖掘与国际传播、文物保护与传承利用、文化遗产科技展示等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资源和力量,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学术和技术支撑。

(徐秀丽)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技术支持:百恒网络
版权所有: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 赣ICP备16008992号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49号

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门票预约 x